微课资源知多少——专家见解
一、何谓微课资源
对于微课资源内涵的阐释,我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进行,宏观上从关联词(如教学资源、学习资源等)来辨析,微观上对微课资源的本体进行阐释。
(一)宏观关系角度分析
为了更清晰的了解微课资源是什么?以及与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之间有怎样的关系?我们将从宏观视角来辨析微课资源与教育资源、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之间的关系。
教育资源是指自有教育活动和教育历史以来,在长期的文明进化和教育实践中所创造积累的教育知识、教育经验、教育技能、教育资产、教育费用、教育制度、教育品牌、教育人格、教育理念、教育设施以及教育领域内外人际关系的总和,是人类社会资源的品类之一。现今由于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受到人们极大地关注,教育资源的公平配置就成了实现教育均衡的一个热点议题。
在顾明远先生主编的《教育大词典》中,教学资源被解释为:“教学资源是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资源。分为人力资源和非人力资源,人力资源包括教师、学生学习小组、课外活动小组、旅行小组、课外辅导员、家长、社会成员等;非人力资源包括各种媒体和各种教学辅助设施:传统媒体有粉笔、黑板、印刷媒体、实物、实物模型、挂图等,现代媒体有投影、幻灯、电影、电视等。
学习资源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可被学习者利用的一切要素,主要包括支持学习的人员、材料、设备、场所、资金、信息等。一般可分为两类:专门设计的学习资源,如教科书、语言实验室等;非专门设计的学习资源或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如戏剧、博物馆等。也有研究者将学习资源定义为:“学习资源是指可资学习之源,包括支撑教学过程的各类软件资料和硬件系统。[3]”事实上,学习资源的概念更多地是由教育技术的媒体演变而来,其主旨是有利于学习者学习的客观要求,将可利用的学习材料或者素材聚合起来,为学习者的学习服务。学习资源的研究则更侧重于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我们认为,微课资源是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中的一类。按照使用对象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教学资源或学习资源,即当使用对象是教师时,微课资源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当使用对象是学生时,即可作为学习资源。
相对于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和微课资源而言,教育资源不仅仅是一个宏观的教育学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学的概念。但是从概念本身的外延与内涵看,它是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和微课资源的上位概念,其中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是教育资源在教学、学习活动中最直接的体现,是一个微观领域的概念,也是教育资源的下位概念。因此,教育资源包含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它们是教育资源的具体形态。
学习资源和教学资源虽然面向的对象是不同的,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学习资源与教学资源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而实现这种转换应视具体的教学情况来确定。微观层面的教学资源是以是否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为衡量标准,因此只有当学习资源对教学活动产生支持性作用,并且能够借助师生共同的教学转化,与所学的学科内容产生适切性的有效联系的时候,“学习资源”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资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学习资源可以转化成一种有待加工的教学资源,两者之间有时可能存在交叉的部分,但却不能完全重合。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教学资源、学习资源、微课资源之间的关系,我们以图式的形式进行呈现。
(二)微课资源本体阐释
微课是指通过微视频及相关学习资料帮助学习者独立、完整地学会某一知识片段(方面)的学习资源。微视频是微课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帮助学生学会一个基本知识(知识片段)或一个问题(任务)的解决思路与方法的需要所录制的教学(学习)片段讲解或活动过程展示的视频(音频);与之配套的相关材料包括导学案(任务单)、学习资源、设计说明、训练与测试题、作业、拓展资料等,微视频与相关配套材料共同构成了微课资源。
二、微课特点——以“V”见“微”
微视频与名师课堂的视频(Video Class)不同,这个不同主要体现在“微”上,但是微视频与普通的课堂实录的不同是否只是表现在时间长短上?
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名师课堂教学视频的主要作用和局限性。在实际工作中,一节课的名师教学视频主要有两个用途:一是用于教师提高教学能力,二是用于帮助学生开展自主、个性化学习。
对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而言,名师课堂教学视频最大的用途就是可以让教师根据自身需要选择自己喜欢的名师,通过观摩其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从中借鉴好的做法。为了更好的帮助教师借鉴和学习名师的教学思路,除了提供课堂教学视频外,还需要提供教学设计、课件、说课及教学反思和专家评价等。但是对于教师而言,名师视频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为教师一般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将一节课的视频全部看完。因此为了提高教学能力,只有部分情况下,教师才会选择观看完整的课堂教学视频。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需要的仅仅是某一个环节或某一个活动的视频及相关说明材料。一节完整的教学视频及相关材料,只能满足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部分需要。
另一方面,对于学生个性化学习而言,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多样化的,个别学生可能因为个别课程需要,选择观看一节完整的视频,但大多数学生更多的是需要某一片段或某一方面的学习视频及相关材料。如果让学生从一节完整的教学视频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片段观看,往往是很难做到的。由此可见,无论是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还是学生进行自主、个性化学习,完整的课堂教学视频大多数情况下是不适用的,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某一片段的视频。
从上述可以看出,与普通的课堂实录相比,微课不仅体现在时间上,还体现在支持教与学方面:(1)在形式上,微课是以短小精悍的微视频为主要载体;(2)在内容上,微课强调针对某一特定知识点的讲解,是各种学习资源的有机整合;(3)在应用方式上,微课应用更加灵活方便,课上、课中、课下都有应用;(4)在学习目标上,微课应用能够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如个性化学习、探究学习、碎片化学习等;(5)在价值定位上,微课应用能够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如个性化发展、探究能力、自主能力的提升等等。
三、微课资源类型
学生学习所用的微课资源,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教师讲解型,另一种是学生学习过程展示型。前者是将过去教师一堂课的讲解,颠覆为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有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颠覆课堂统一的讲解方式;后者是让学生观摩并学会别人如何通过自主、协作学习开展相关知识的学习活动的。教师讲解型的微课资源,根据教师讲解的方法不同,可以分为结果讲解式、来龙去脉讲解式、智慧讲解式等。结果讲解式就是教师讲清楚知识是什么,如勾股定理的定义、用它解题的过程等。来龙去脉讲解式就是教师不是仅讲解知识是什么,还要讲清楚为什么要有这样的知识,它是怎么来的,主要的用途有哪些等。智慧讲解式就是教师先给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任务,然后,分析利用原有知识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时解决不了的点在哪里,构思出应有什么样的知识才可能解决该问题或完成该任务,归纳、总结出知识是什么样的,知识的应用方法有几种等,并梳理出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之间的关系,系统讲解新旧知识应用的边界条件(即在什么情况下能够应用,什么情况下不能应用),并给出典型的案例问题。通过问题或任务驱动讲解过程,教师给学生展示出发现问题、构想知识、归纳和验证知识、梳理知识体系以及新旧知识组合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学会知识的同时,掌握会思考、聪明起来的方法。当然,这样的讲解如果由有能力的学生来完成也是可以的。
学生学习过程展示型微课资源,是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录下来,让其他学生学习。但是,到底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对于学生学习是有用的呢?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我们分析一下学生的学习过程有几种类型。一般来讲,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分为听讲、问答、做题(卷)、实验操作、探究活动等。听讲、做题(卷)、问答等过程录下来,对于学生学习而言没有什么参考价值。实验操作、探究活动过程展示视频及配套资料对于学生学习是很有用的,学生不仅需要这些资源,还需要操作过程、探究活动过程的相关说明。这些相关说明,可以是学生介绍的微视频,也可以是教师介绍的微视频。除了学生学习的微课资源之外,也可以设计和制作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微课资源,即教师培训微课资源,这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为学生准备的微课资源,都可作为教师提升的学习资料。但仅这些还不够,还需要制作关于学生学习用的微课资源设计和制作思路的微课资源。就是针对每一个学生学习的微课资源,要说明为什么这样讲解或安排这样的活动。有可能的话,还应提供教学设计说明文本、讲解或活动所用课件、反思与点评等。
归纳起来讲,应设计和制作的微课资源包括知识讲解型和活动过程型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需要相应的知识讲解微课制作说明和活动过程安排说明微课资源等。大多数情况下,在一节课中教师并不一定是按照每一个点严格地分段讲解或组织学生自主与协作学习。因此,简单地将课堂实录切割为微课视频,并不一定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需要统筹设计和有针对性地制作。
四、微课资源的课堂应用方向——支持智慧教学
智慧教学模型包括了自主与协作型和智慧型,值得注意的是,在这里不包括讲授型教学模型,并不是说智慧型教学中不包含知识讲授。
自主与协作型是指学生以自主、协作的方式学会知识,并能够做题或实践操作。教师更多的是组织、指导、引导和评价等,这种教学模型的好处是学生可以个性化学习,在学会知识的同时,培养独立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但是,按照这种教学模型开展教学活动的困难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知识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可能都存在困难,如果变成了学生自己学,尽管有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引导等,但是,在常规教学条件下完成就更困难了。正是由于这方面的原因,按照自主与协作教学模型开展教学活动时,当遇到了不好理解的知识点时,基本上都是由教师讲授为主了。而教师统一讲授的方式,无法实现个性化。因此,对于重点、难点知识,要让学生能够根据需要个性化地选择教师讲解的话,微课是较好的实现途径,它能够将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录制成一个个教学片断,供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自主选择。此外,通过微课还可以参考其他学生是如何完成学习任务的。除了学生学习之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微课了解其他教师是如何组织、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自主与协作学习活动的。
智慧型教学模型是指通过任务或问题驱动,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通过分析,发现原有知识解决不了的点在哪里,构想出应有什么样的知识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自己归纳、总结并验证出这些知识,能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并梳理出与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形成解决问题的完整方法体系。按照这样的教学模型开展教学活动,难度就更大了。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给出任务或问题,大多数情况下,全体学生以统一的形式给出问题或任务是有局限性的,学生不能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最好是能够按照不同领域背景和不同认知水平分类给出问题或任务,但这在常规教学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多媒体方式给出问题或任务,并通过微课加以说明,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并选择问题或任务。对于构想知识、归纳总结并验证知识,学生自己做就更难了,有些知识在常规教学条件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借助信息技术条件是可行的途径,但是学生自主完成这一过程时,需要教师随时随地指导,而教师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需要,通过微课的方式应是更好的解决办法。对于教师而言,更需要借助微课学习如何组织学生开展智慧型教学活动。
需要说明的是,学生自主学会知识的活动。无论是课前在家里完成,还是在课堂上完成,教学模型是一样的,所需要的微课资源也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活动安排的时间和地点有区别而已。我们建议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应倡导尽可能将课程的学习任务在课堂上完成,而不是转移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