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要想让智慧教育落地生根、发芽,就必须将其植根于课堂教学之中,必须打造促进学习者智慧发展的智慧课堂。智慧课堂的评价是促进学生智慧生成、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课堂向智慧型方向转变的重要手段,智慧课堂的评价是有序的, 但评价标准不是唯一的, 智慧课堂评价的体系是一个科学能动性的系统, 具有灵活的运动功能,不可能找到一个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适用于所有的学科,就像不能找到一个通用的教学模式实用于所有的教学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基于具体的学科设计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数学学科是一门探究性学科,而智慧课堂注重自主性、探究性、思维性和多元性,因此智慧教育理念下的数学学科智慧课堂强调教学活动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展开的,主张学生通过自主协作探究解决课堂问题,主张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真正的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评价是将学科本身及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智慧课堂本质及构成进行融合的深层次把握。因此,有效实施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评价,必先整合智慧课堂理念与小学数学,进而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以便教师引导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经历发现、构想、抉择、归纳、评价等智慧学习过程,有效解决数学问题,发展数理逻辑思维及智慧能力。
一、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一)小学数学学科特点及小学生认知特点
1.小学数学学科特点
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起点阶段,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和形象性的典型特点。在小学阶段数学的学习中要对各种数量关系进行分析,找到数量空间形态变化的规律,做好数量之间关系的分析工作,因此,要求小学阶段的生必须养成缜密的思维习惯和逻辑能力。针对教师而言,小学数学的教学任务不再是完成知识点的传授,而是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帮助学生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数学化”,以建立起必要的、有效的、基础的和现实的数学知识体系。所以,教师在组织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时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要将生活实践和教学密切地联系起来,以设计出大量的真实而生动的生活场景,借此指导学生从日常概念出发去思考和探索问题。学习目的和内容的不同也决定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课堂教学不是教师告诉学生问题和定理的过程,而是教师给学生提供一切有利条件,方便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过程。所以,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鼓励他们观察、思考、勇于探究、敢于交流、敢于质疑。
2.小学生认知发展特点
(1)有意注意时间较短,自控制能力较差
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而且有意注意时间较短。他们较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容易被身边的某些新鲜有趣的事物所吸引。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较低以及各种不稳定因素导致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在没有教师监督的情况下,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学习行为,难以抵制诱惑。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将问题植根于学习情境中,问题必须能够引发学生思考,用好学生感兴趣的资源,如小学生耳熟能详的动画片;将本节课中心学习任务划分成一系列二级任务,然后将二级任务划分成小的学习活动,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一套学习工具,如几何画板等;最后严格把控学生完成任务的时间,提升小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2)富有好奇心,对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孩子的好奇心尤其强烈,好奇心是儿童学习的源动力,是探求新事物、思考新问题的动力源泉。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会对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虽然这个阶段的学生,机械记忆能力较强,但他们不喜欢死记硬背,容易对形象生动的事物感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创设能够激发儿童学习兴趣的学习情境,课程内容要来源于实际生活,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又要回归于实践生活,“做中学”,课程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可以采用动画、视频等生动、形象的表现形式,设置的问题尽可能环环相扣,问题之间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层次性,不能违背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将数学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与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进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学科的兴趣和动力。
(3)机械记忆向有意义记忆发展,自我评价能力逐渐增强
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的顺序性在记忆方面的表现是由机械记忆向有意义记忆方向发展,年龄较小的儿童以机械记忆为主,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义机械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数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即数学公式、定理等一些注重识记的知识,需要儿童死记硬背,只有在记住这些基本数学公式、定律、定理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复杂的、劣构的数学问题,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从机械记忆向有意义记忆转变的一个关键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更加倾向于有意义记忆,因此,教师需要利用恰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辅助讲解教学内容,抽象事物具体化,复杂内容简单化,或许是一个图形,或许是一幅画;其次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逐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如采用“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案”一类的引导语,让学生对自己的解决方案即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反思以及重构,找寻更好的解决方案,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
数学是基础性学科,在小学阶段,学生对数学知识、技能掌握,特别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为后续初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因此,作为教师不仅教会他们学科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如何学习、如何思考的学科思维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而智慧课堂理念正是强调教师的智慧教触发学生的智慧学习,在智慧课堂中,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以促进学生知识、思维、态度的发展为目标,学生通过与教师、同学的交流,与各种资源、环境的交互行为,主动经历以任务化、交互性、探究性、小组合作、评价先导为主要特征的学习过程,达成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通过解决真实问题,全面生成学习成果,最终实现知识的建构,情感的陶冶,思维的发展。因此,将智慧课堂相关理念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必能引发传统小学数学学习过程的变革,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特征
将智慧课堂理念引入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必定呈现出与以往课堂不同的一些特征,依据上期中提到的智慧课堂构建的关键维度及特征,加之对本期学科研究的一些相关内容,分析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应呈现的一些特征: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目标中除考虑符合数学课程标准中对学生数学基本技能以及数据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等在小学阶段应该掌握的学科基本能力外,更着重强调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以及其思维训练,如对小学生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锻炼;其次在进行学习者分析时应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包括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掌握的起点水平以及小学生数学思维(如数学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起点水平;在智慧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数学问题、数学情境等启发学生思考,在学生推理公式、认识图形、掌握图形位置关系等数学学习环节中能够提供一定的支架、资源工具(如几何画板)以及案例支撑学生的智慧学习过程,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设计多样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以推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进程,形成最佳学习成果,如一个完整且正确的推理过程、一个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方案。
二、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对学科本体、学习者特点以及智慧课堂教学融合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应具有的一些特征,加之对上期构建的智慧课堂评价模型进行重新思索,建构出以教师教为主要视角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评价模型。
在此基础上,对教师教层面上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下各分支进行进一步的系统刻画,对应了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期望标准的相关描述,为构建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支持。笔者初步拟定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是智慧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层面的落实,是对小学数学智慧课堂的结构化、具体化认识。本研究以智慧课堂理念为理论依据,以小学数学为例,提出了初步构建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期待以此推动其他各个学科及各个学段的智慧课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试图为教师智慧备课、组织智慧教学活动提供明确、具体的标准参照,为提升教师教学、教研能力提供一些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