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我们应追求的教育
一、教育存在的核心问题
教育最大的问题是学生认为教师所讲的知识没有实际用处与意义,是为了满足考试而进行的活动;教师认为好的老师就是要“讲”的明白、 “讲”的精彩。在学生方面,如果只是以备战中考和高考为目的,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时,只是简单地理解和记忆,不了解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和运用方法,必然会导致学生不会主动地进行知识学习与构建,使得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产生排斥。在教师方面,如果一味地强调“讲”的作用,使学生一直处于被灌输知识,盲目接受知识的角色,必然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高等教育研究生在校有179万多人,包括全日制统招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即将毕业60多万人;本科生2400多万,即将毕业670多万。从统计数据上看,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阶段,相比同年龄其他国家学生,我国学生的分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例如,最近几年,上海学生一直在PISA(国际学生评估项目)蝉联榜首。但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钱颖一以统计学的术语描述了他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的观察:中国教育在知识能力培养上“均值”高,但人才水平“方差”小,也就是出众的杰出人才少,拔尖创新人才少。在目前的学校教育中,更多的是以学生背知识、做题等方法为主进行的教学,学生并没有经历发现、构想、归纳等思维培养过程,导致学生缺少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被动接受式的学习导致学生缺乏信心,没有创造力,对自身未来发展不明确,这就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中真正杰出的工作者和顶尖的创新人才寥寥无几,其结果必然是: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至今还未在我国本土诞生过;数学界菲尔茨奖、计算机界图灵奖、地质界沃拉斯顿等世界著名科学奖的获得者,都没有大陆本土的教育背景;我们所使用的手机、视频技术、数码相机、汽车、飞机等多数现代科技,其原创核心技术并未在中国产生过。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开发研究院出版的历年《国际竞争力报告》中指出,我国的科技竞争力一直处于比较低的位置。究其根本,问题出在教育上,是教育本身扼杀了杰出人才的培养。科学界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即“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问题,值得教育工作者们深思。在我国培养诺贝尔获奖者的道路依然艰辛。
二、智慧教育的核心内容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工作者所要追求的教育应该是要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知识是有价值的,并且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能够个性化地学习,尽可能以归纳的方式进行学习活动。我们认为让学生会思考、会创造、变聪明和更加有智慧的教育就是智慧教育。教育的“智慧”体现在学生的智慧得到提升,学生智慧学和老师智慧教。在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同时,学生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也得到长足发展。科学创造能力并非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开发和培育。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核心特征是:
会发现,发现原有知识解决不了的点在哪里;
会构想,构想需要什么知识能够解决它;
会归纳,能归纳出需要的知识是什么形态的;
会抉择,能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知识与方法;
会评价,能够正确评价自己。
这些能力并非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累积,让学生能够逐渐经历主动发现、构想、归纳、抉择、评价的思维培养过程,积累思维经验。在形成以上所描述的能力与思维的情况下,学生才能主动自信地去学习。这是学习最核心的动力与源泉。所以,最好的培养方式应该是能够让学生在学科内进行思维训练并结合相关科技创新活动。
智慧教育,从学习目标角度讲,是要让学生清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并能够形成利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系。在培养孩子学科能力体系的过程当中,要让孩子同步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能力体系的呈现方式就是把生活中遇到的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列出来。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哪些方法,这些方法最后要形成完整的体系。知识是支撑方法体系的,掌握方法就要学会基本知识。
智慧教育,从学习方式角度讲,是要让学生认同学习,按照已有知识水平、认知规律、兴趣爱好个性化地学习,尽可能以归纳的方式学习,能够建构学科解决问题的个性化能力体系。目前,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在讲授新知后,还未等学生消化所学的知识就开始进行讲解题的环节,使得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正确的方法应是通过问题或任务驱动学生去学习,以形成学生学科能力体系为最终目标,其次是形成学科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最后是学科基础知识体系。
智慧教育,从学习态度角度讲,是要让学生认同学习,愿意学习。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应把知识还原成生活实际问题或任务,还原到所学的知识在被发现与归纳出时所遇到的问题与任务的场景。存在教师本身不清楚还原成的问题情境的状况,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函数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时,有些数学教师本身并不清楚。因此,我们需要当代智者共同研究如何把知识转化、还原回问题,让学生们感兴趣。要还原回问题单靠传统教学是很困难的,由于教师本身的兴趣、认知水平以及已有知识水平不同,无法多类别、多层次为学生提供问题。因此常常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把问题呈现出来。
三、信息技术助力智慧教育
智慧教育倡导个性化学习。个性化学习的关键是要让学生能够选择合适的方式获得知识,进行有效的个性化测试和有针对性的提升,并能够建构学科问题解决的个性化体系。
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常要把知识切割成“知识片”。例如勾股定理的证明思路,每一种证明思路都是一个知识片。获得知识片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听讲,即接受式;第二种是自学,即直接获取式;第三种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己归纳、总结出知识,即探究式。
接受式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也称为讲授式,讲授式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结果讲授式,直接讲授知识是什么,比如讲勾股定理公式是什么;第二种是来龙去脉讲授式,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学这个知识能解决什么问题,然后再把知识讲出来;第三种是智慧讲授式,学生听老师探究、总结知识。目前,绝大多数教师都采用结果讲授式。结果讲授式只需要黑板和粉笔,对信息技术的需求仅仅是方便,提高了效率,并没有必要性。来龙去脉讲授式需要大量资源,对信息技术有需求。智慧讲授式,教师探究知识,没有信息技术手段则不能实现。但是无论采取哪种形式讲授,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都无法得到提升。教师讲的透彻,不代表学生理解得清楚。
让学生直接获取或者是通过探究方式获得知识,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工具,而常规条件下很难提供,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则增大。目前的“翻转课堂”是个性化的听讲方式,由教师的讲授,转变成可以个性化地听讲。但是从教学方式讲,简单的翻转课堂仍然是接受式的,孩子的创新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真正的翻转是要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探究式、获取式、接受式。教育工作者所追求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是要让孩子们在同一个知识点上选择不同的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常规条件很难做到这一点,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
完成知识学习环节后,接下来的环节是测试与训练。最有效的测试是学生的成绩在70-90分之间。学生成绩太高没有提高的空间,成绩太低让学生失去信心,同一张卷子不能满足每个学生的有效测试。要为学生提供适合的测试,成绩在 70-90分,让学生拥有自信,并能够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这才是有效的测试,即个性化测试。所以,个性化测试和训练同样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才能做到。
另外,不同的学生适合不同的知识获得方式,教师为学生推送的学习资源也应多样化的。要帮助学生个性化梳理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系,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找出薄弱环节,随时可以进行复习等活动,传统手段同样做不到,必须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
四、总结
二十一世纪是智慧的,开放的社会。智慧教育是当代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与新诉求,更是素质教育在信息时代、知识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深化与提升。智慧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智慧获取,是人类的一种问题解决能力。它不同于一般大众所具备的问题解决能力,而是指能够发现一般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能够解决一般人解决不了的问题等的能力。教育工作者能够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使学生能够在做中学,尽可能用探索的方式学习,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