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信息技术如何支撑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
7月中,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5G应用“扬帆”行动计划(2021-2023年)》,明确了5G+智慧教育的发展方向;7月下,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短短几天,教育部就教育信息化连续出台2项重大文件。可见,教育信息化是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和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议题。
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需要教育者抓住信息技术爆发式发展的机遇,在教育环境深刻变化的同时,推进教育思维方式变革、建立新型教与学模式。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又该如何用好新技术,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记者围绕这一主题采访了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师范大学钟绍春教授。
智慧教+个性学
成为教学新常态
问题1:
记者:7月,国家先后印发两项教育信息化相关文件,而各地各校也在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如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目前信息技术解决了教学中的哪些实际问题?
钟绍春:经过多年的努力,特别是新冠疫情防控的“停课不停学”,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取得了超预期的发展。目前,利用信息化开展智慧教与个性学已经成为学校教学新常态。
在全国各地各校调研中发现,学校教师信息化运用主要做法是:课堂教学中,能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及云平台上的资源和工具讲解知识;借助教学数据,比如考试成绩、作业完成情况等,找到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帮助任课教师针对问题录制微课、推送相关试题等给需要的学生;另外通过智能组卷、网络阅卷和成绩统计分析等,提高了考试和阅卷效率。
这些做法显示,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已经能够应用智能工具赋能教学,具体表现在支持课堂互动交流、实现教学实时精准评价、动态选择资源等;而学生方面,相当比例学生能够通过智能学习工具实时获得教师帮助,借助名师微课、网络学习资源等开展个性化学习等。
这些改变,很大程度上较好地解决了原有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难题,例如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扩大课堂容量、突出教材重难点等,同时信息化手段的使用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工作负担,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率。
问题2:
记者:动态选择资源、创设教学情景……新技术进课堂带来了变化,但是否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
钟绍春:不管是教育管理者还是一线教师,都充分感受到了信息化给教学带来的变化,但也要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新的挑战和问题是不可避免的,需要正确认识。当下,新技术进课堂带来的问题,有浅层次的,也有深层次的。
首要问题是课堂教学定位层次不够高,缺乏对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设计。目前,信息化用于课堂教学,多以便利和效率为主。但是,信息化对课堂教学思路及方法的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在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等方面还没有起到更大的作用。比如,线上视频互动教学,在疫情期间给教学带来了巨大改变,但不代表着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有了显著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是什么样仍然还是什么样。
其次是课堂教学优化和创新方面的问题。目前的信息化课堂教学优化和创新,基本上是通过大数据找到教学问题,由教师自己改进教学。找到问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到问题之后该如何解决。比如,在课堂上使用信息技术,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展示等,有数据统计与分析,明确了学生知识点掌握薄弱环节,可是针对此环节如何改进教学,从哪改进教学,是很多教师更大的困惑。大多数教师没有能力改进已有教学的方法,无法独立完成课堂教学中深层次问题的解决,导致教学优化和提升很难进一步深入开展和落实。
问题3:
记者:“教与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它贯穿课前、课中、课后、课外,除了课堂教学外,在其他方面,信息化目前发展情况如何?
钟绍春:“只有想不到,没有搜不到”,从这句话就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以学生画像为代表的教育大数据技术用于学生评价也在积极实践;这个月国家印发的5G、教育新基建文件,也传递出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上的不断完善。信息化助推了教育改革,但在这个发展的过程中,因技术的不成熟也带来了发展瓶颈。
首先,教学资源和工具方面,普遍缺乏资源科学分类体系和精准推荐工具。网络时代,在云平台和网络中存在海量的学习资源,而这些资源,一方面多以简单分类的方式堆砌存储在资源库中,教师和学生为检索资源耗费大量时间,导致很多资源利用率低,也增大了教师和学生挑选精准资源的难度。另一方面,由于这些资源多是按固定思路准备的,适用的教学思路方法有限,而且对教学活动的创新,支持有效度较低。
在教学评价方面,忽视了数据采集依据的科学性和完整性。目前的大数据采集,主要是通过考试,作业和练习等完成。但是,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更多的关注了应用智能工具实现评价过程自动和便利,普遍缺乏能够系统、全面、准确测量出学生知识与能力水平、素养形成情况等量化评测依据。更多的关注了形式,忽视了本质内涵。
最后,在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方面,路径单一,缺少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路网体系。通过微课支持学生个性学习是信息化教学的一大亮点。但是,由于为学生所提供的微云课和试题等多数是任课教师自己准备的,通过再一次听任课教师按照课堂上的教学思路讲解所录制的微云课,基本上还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学科统筹规划、顶层设计
推进课堂教学模式新变革
问题4:
记者:2020年7月,教育部公布了《关于“基于教学改革、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名单》,重点聚焦课堂改革,如何理解“新型教与学模式”?
钟绍春:新时代教育发展不仅要解决规模、质量、公平、效益和效率等共性关键问题,更要有所创新。教育创新在应对全球化激烈竞争的挑战、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教育信息化是教育创新的强大动力,而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则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基石。
构建新型教与学模式的提出,正是因为看到了长久以来的教学,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问题,而问题出现的原因,不只是教学手段、条件和环境等引起的,更多是由教学思路及方法本身存在缺欠所导致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学思路不改变,任何技术手段的应用都是无济于事的。
教育创新的核心是人的发展,所以新型教与学模式要围绕育人目标,从学科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方面下手,以全面培养学生领域问题解决和创新等能力、素养为目的,充分发挥人工智能、VR/AR和“互联网+”等技术优势,从教与学组织结构重构、教与学活动优化和实施等层面探索问题解决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教”的层面,实现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理解、探索教学的平台,优化课程内容与教学过程,使得教学贴近生活、更加情境化、具有趣味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活泼;在“学”的层面,让学生融合课堂教学中,促进其自主探究、主动学习,提升跨学科思维与创新能力。
问题5:
记者:解决传统教学痛点的新思路和新方法,绝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够找到的,对于教师来说,意味着要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模式等多方面上做出调整,在这方面,有哪些有效途径?
钟绍春:首先是要做好学习逻辑设计。让学生能够明晰,所要学习课程内容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完成什么任务而安排的,理解这些内容与其他知识间的逻辑关系。
其次,在学习逻辑设计的基础上,筛选和优化教与学路径。针对教与学活动中可能存在的瓶颈性问题,做系统分类、分层次梳理,分别探索出能够解决每类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并按照学科知识图谱建立学习路网体系。
第三,系统梳理出技术支持教与学活动实施的规律,建设有效的支撑资源和工具。按照教与学路径,总结出智能工具、智能教室和云平台等有效支持教与学活动的途径与方法,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教学工具,建设教学套件和学习路网资源。
第四,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智慧教和个性学体系。在智能感知环境中,基于学科知识图谱,全面、科学、系统、完整地采集教与学过程和结果数据,动态分析每一个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师教学情况,形成教与学分析报告,及时调控教与学活动,支持教师智慧教和学生个性学。
在以上四个方面的基础上,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需建立起切实可行的、科学的新型教与学模式实证研究体系,持续开展“互联网+”条件下课堂教学新模式和智能技术有效支持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规律研究,并将成果及时推广给教师掌握应用,提升信息化教与学的品质。
作者简介:
钟绍春,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与支撑软件的研究与开发等。